评论
近一年来社交网络使用习惯和信息获取方式的一些改变
你可以主动离开低质量内容环境
去年搬到日本后,我的SNS使用习惯发生了显著变化。国内SNS的使用大幅减少,热搜话题多为无聊娱乐,缺乏公共价值。与此同时,我增加了国外媒体的阅读量,如《端传媒》和《经济学人》,以获取更深度的新闻视角。此外,我逐渐开始理解日语新闻。
- #日本生活
- #社交媒体
- #国内热点
- #外媒阅读
- #新闻获取
- #语言学习
- #娱乐内容
453
随着去年搬到日本居住,访问国际互联网的行为变得更加顺滑,以及生活的改变,让我在SNS的使用和信息获取渠道上相比之前有了很大变化。
国内SNS使用减少
最显著的变化是国内SNS使用大幅减少。
一方面是这两年我的几个SNS账号都被封禁了,只能看不能说。功能是残缺的。时间长了就觉得没意思。
更重要的是我觉得国内SNS上的内容越来越无聊。
微博本该是充当公共信息平台,热搜应该是人们关注的重大新闻,尤其是政治和经济领域。可这两个领域早已被高度管控,前者一直都是碰都不能碰的话题,但后者也开始不能唱衰。
留在热搜上的往往是压倒性的无聊娱乐话题。不仅相关“明星”你根本不认识,甚至其内容本身也极其无聊。
娱乐圈人士不是不能上热搜,但热搜应该具有公共价值。拿现在加州正在烧的火为例,如果某明星怒斥政府部门失职,怒斥市长州长,或者他发布了火灾现场视频,介绍了当地状况……这些都是有公共价值和新闻价值的。
但现在国内的热搜都是什么?相信你也知道。十八线糊咖吃烧烤辣到流泪都能上热搜(这例子我编的)。即便是遇到灾害,明星能做的永远只是转发官媒正能量宣传,并配一句“XX加油!为XX祈福!”
这种内容,有什么看的必要么?你不看会有任何损失吗?
在微信上我也越来越不活跃。之前热衷于在朋友圈发表一些看法,一方面是筛选出那些红卫兵,早发现早删除;一方面是希望在岁月静好之中依然表示有些事更值得关注。
但现在也懒得发了,因为该说的早已说过,能说的早已说完。这个时候还能岁静的人,靠说服已经没用了,只有亲身经历才管用。
微信群也退了大半。加的群越多遇到傻逼的概率越大,他们在群里胡说八道的时候,我看到了眼睛疼;打字反驳回去手疼。索性眼不见为净。
群里能吐槽的也就那些,受不了的人已默默准备润,受的了的人还是会继续在嘴上吐槽。多说无益,各安天命。
增加外媒阅读量
虽然离开了那片土地,但我仍然关注那里的事态发展。讽刺的是,我要靠外媒才能获取自己国家的新闻。
国内的新闻早已彻底死亡。一个恶性事件、灾害发生后,不再有媒体深入当地发回实时报道,发生后也不再有深度的特写和报告。你能等的就是一张蓝底白字的公告,告诉你事情的大概。
其他亲历者的视角,新闻发生的背景,发生后的影响……这些都没了。
外媒虽然敢写,但毕竟无法深入现场,没有第一手信息,连官方数据也越来越少、越来越敏感。
这不得不说是一大悲哀。
我订阅了《端传媒》,还送了一年WSJ。另外我还半价订阅了《经济学人》。
目前我大概就靠这几个媒体了解世界上发生了什么:用路透社了解简短资讯,通过端、WSJ、NYT阅读关于国内的话题,用《经济学人》深度了解一些新闻。
我的英语水平也终于可以基本无障碍地阅读经济学人的原文了。虽说也没多好,但也够用。也许将来我会分享一下当初我是怎么学英语的。
学了快一年日语后,日语的新闻也逐渐能看懂了。不过日语媒体里有没有类似经济学人那样高质量的文本我还不太了解。
当然,每天阅读大量严肃内容真的很累,所以我还是会在上厕所的时候打开抖音看看奶头乐,奶头也看,你看你也乐。